中咨視界
謝明華 | 統籌推進中老經合區建設打造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先行示范區
| |||||
| |||||
統籌推進中老經合區建設 打造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先行示范區 謝明華 摘要: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以下簡稱中老經合區)作為中國與老撾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兼具區域經濟引擎、制度創新試驗田、國際合作示范區等多重屬性。自中老鐵路開通以來,中老經合區進入發展快車道,不僅加速推進泛亞鐵路的規劃與建設,更逐步構建起以鐵路為主通道、經合區為支撐、輻射中國-中南半島的區域經濟新格局。建議通過系統謀劃與統籌布局,聚焦政策創新突破、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營商環境優化等關鍵領域,將中老經合區打造成為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先行示范區。 關鍵詞:中老鐵路;跨境經濟合作;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一、鐵路開通助力中老經合區戰略價值顯現 (一)中老鐵路戰略通道釋放旺盛需求 中老鐵路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中外合資建設運營的跨境鐵路,不僅是物資運輸的物理通道,更是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自2021年12月正式開通以來,客貨運量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全線累計運送旅客突破5300萬人次,貨物運輸總量超600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超1300萬噸),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依托中老鐵路,中老兩國鐵路部門創新打造跨境貨物運輸產品,探索“中老鐵路+中歐班列”等國際運輸新模式。目前,中老鐵路跨境貨物運輸已覆蓋老撾、泰國、越南、新加坡等19個國家和地區,運輸品類由初期的橡膠、化肥等10多種擴展至電子、光伏、通信、汽車等3000多種,極大促進了沿線各類產業擴能升級和國際經貿往來。國際旅客運輸方面,自2023年4月13日昆明南站與萬象站雙向對開國際旅客列車以來,實現“朝發夕至”當日到達。截至2025年4月29日,累計發送旅客197萬人次,其中跨境旅客突破50萬人次,覆蓋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日均出入境旅客從初期300人次躍升至最高1300人次。 (二)中老經合區戰略支點作用逐漸凸顯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同年8月,中老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建設共同總體方案》,明確秉持“長期穩定、睦鄰友好、彼此信賴、全面合作”方針,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鞏固和發展雙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老鐵路有兩個重要戰略支點,其一是兩國交界的中老經合區,其二是老撾境內的賽色塔綜合開發區。中老經合區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作為中老鐵路、昆曼國際大通道及老撾南北公路的關鍵節點,交通區位優越,集國際客運、貨運集散、中轉樞紐功能于一體,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往來和經濟合作的重要交匯點。隨著中老鐵路開通運營、RCEP協議生效實施,中老經合區已逐步成為我國東部產業轉移承接地、東盟跨境產業鏈協同平臺,以及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構建環印度洋經濟圈輻射中心的重要抓手。老撾賽色塔綜合開發區作為另一戰略支點,位于老撾首都萬象,占地面積11.5平方公里,距中老鐵路貨運站1.5公里、老泰友誼橋海關17公里,區位優勢明顯。這個開發區堅持“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規劃工業園區和萬象新城雙重功能,計劃總投資約50億美元,是中老兩國政府間重點合作項目、中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及老撾國家級經濟特區,已納入“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 (三)點線聯動重塑中南半島合作格局 老撾地處中南半島中心位置,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與中國、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五國接壤,是東南亞唯一內陸國家。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建成通車,老撾全國鐵路里程從3.5公里暴增至422.44公里,實現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歷史性轉變。一方面,中老鐵路打通了老撾南北通道,強化中老雙邊聯系,周邊國家可借助鐵路便捷布局老撾市場,實現農產品及貨物對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和中老經合區的示范效應加速推動中越鐵路、中泰鐵路等區域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助力構建中南半島互聯互通網絡。 二、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跨境鐵路過貨能力趨于飽和 中老鐵路的中國景洪至老撾萬象段為單線設計,采用客貨混運模式,貨物運輸時速上限120公里,設計年過貨能力500萬噸。2024年跨境貨運量達478萬噸,同比增長8.4%。綜合整體數據,實際跨境貨運量已接近設計上限。隨著中老鐵路向泰國延伸,以及跨境貨運需求持續增長,運力不足、運輸負荷過重等問題將進一步加劇。此外,現有磨憨、磨丁公路口岸僅設一條出入境通道,且客貨不分流,高峰期易造成口岸擁堵,亟須規劃增設鐵路副線或貨運專線,推進公路口岸擴能改造與提升工程,全面提升磨憨陸路口岸貨運效能。 (二)產業協同效應尚未形成 當前,中老經合區產業布局呈現“資源依賴型”特征,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尚未形成閉環,缺乏有效的協調配合。磨憨經濟合作區落地的產業以商貿、物流、建材、農產品初加工等為主;而磨丁經濟合作區則側重旅游、醫療服務,雖有少量制造業入駐,但多是圍繞房地產業開展服務。整體來看,中老經合區仍處于發展初期,與國際口岸城市的建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經濟體量有限,產業規模偏小,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生產性與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 (三)聯動配套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磨憨、磨丁口岸仍實施“兩地兩檢”通關模式,過境旅客需兩次攜行李下車,分別在出發站和對方口岸接受海關、邊檢查驗,全車查驗完畢后才可過境、入境。經實際測算,“兩次停車、兩次查驗”的通關時間至少需要3小時,嚴重影響鐵路的通關效率和運營效益,制約客貨運量提升及雙邊經貿人員往來。此外,公路口岸配套設施不完善、服務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和監管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政策創新與資金保障亟待強化 一是政策先行先試不足。中老經合區作為全國第二個跨境經濟合作區,在政策創新與實踐方面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對已有的自貿試驗區、跨合區等開放平臺的政策借鑒不足,亟須在經貿、投資、稅收、產業、監管、人員等多個領域大膽突破、積極創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有效支撐跨越式發展。 二是建設資金缺口明顯。城市建設、口岸改造及產業發展等需大量資金投入。盡管昆明市全面托管磨憨鎮后充分調動資源,加大對磨憨發展的資金配套,但資金缺口仍較為突出。 三、發展建議 (一)突出中老經合區戰略地位 以《中國共產黨和老撾人民革命黨關于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2024-2028年)》為指引,將中老經合區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核心載體,強化其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支點作用,使之在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實現率先發展、示范引領突破。可依托中老鐵路直聯互通的基礎性優勢,及中老兩國高度互信的制度性優勢,從政策創新、產業協同、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維度系統推進,探索跨境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規則銜接,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經驗,為區域經濟合作提供示范樣板。 (二)強化產業聯動與集群發展 當前,中老經合區應將轉變經濟合作方式置于重中之重,致力于打通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陸路大通道,推動構建中國-東盟“制造+資源+市場”一體貫通的產業鏈閉環。 一是加快發展特色產業,依托中老雙方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口岸優勢,重點推進農副產品、橡膠、中藥材、有色金屬等進口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二是聚焦高質量推進RCEP落地實施,加快承接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吸引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入駐,重點布局機械裝備、電子產品等出口加工業,打造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集群,樹立中老經濟合作典范。 (三)優化跨境協同機制與政策保障 一是依托“兩國一園、兩國一街”優勢,深化開展中老經合區圍網區封關運行方案研究,合理明確雙方區域范圍、聯通方式、監管模式等事項,推動人、貨、資本自由流動。 二是支持完善跨境金融、稅收等政策,鼓勵中老經合區探索實踐,形成成熟的跨境合作發展模式,為我國其他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提供經驗參考。 三是充分利用好雙邊協調機制,加強高層對接,聚焦跨境產業合作、經貿投資、人力資源協作等重大問題,推動政策協同與落地實施。 (四)優化發展空間規劃布局 一是優化中方區域地塊規劃,解決分布散亂問題,突出區域樞紐功能定位,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機銜接,推動區域集中連片發展,提升整體發展效能。 二是研究中方區域擴區方案,為產業轉移承接、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提供空間保障,增強中老經合區輻射帶動能力。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協調土地開發與生態保護,推動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四是加強兩國執法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支持中老警務合作中心建設,共同維護中老鐵路等重大合作項目和企業人員的安全。 參考文獻 [1]郭宏宇,竺彩華.中國-東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14(08). [2]蘇提.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的老中經濟關系[D].吉林大學,2009. [3]曾彥,曾令良.跨境經濟合作區的特征與法律和機制保障[J].時代法學,2012(05). [4]黃繁華,徐林萍.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J].開發性金融研究,2015(02). 注:原文載自《新華智庫研究》2025年第3期,本次發表有改動。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相關鏈接
- 專題研究 | 以關鍵材料升級助力...2025-08-12
- 于德營 等 | 穩步推進中國汽車...2025-08-07
- 索筠博 | 重大自然災害災后重建...2025-08-04
- 韓菲子 | 貿易戰和產業競爭對中...2025-07-31
- 中咨解讀 | 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