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研究
周東凱 范強 褚穩
摘要: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是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從科技賦能、技術賦能、數字賦能、政策賦能、資本賦能、人才賦能等角度論述了培育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研究認為,仍需加強水產種業創新、發展深海漁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加強全產業鏈投入、建設智力支撐體系。
關鍵詞: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藍色糧倉;深遠海養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漁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
水產品是人類攝取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是人類獲取高端食材和蛋白質的"藍色糧倉"。中國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4萬多公里島嶼海岸線,跨越溫帶、亞熱帶與熱帶三大氣候帶,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突破1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其中,海洋水產品產量超3000萬噸,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4880億元,同比增長4.0%;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008億元,同比增長4.8%。加快發展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對于推進海洋強國建設、踐行大食物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以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為途徑,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核心,以土地、勞動力、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手段,其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
科技賦能,推進水產種業創新
水產種業是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實現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核“芯片”。 在全球范圍內,海洋水產種業已步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多技術融合”4.0時代,而我國在水產育種領域的原創性技術仍顯匱乏,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升。水產種業的核心技術體系主要掌握在科研院所手中,目前仍缺乏具有顯著市場影響力的規模化領軍企業。優質種苗供給充足,不僅能提升養殖環節的產量與品質,更能帶動深遠海養殖、生態養殖等項目的快速落地。當前,海南省、廣東省、福建省等沿海省份,大力開展魚蝦蟹貝藻類暢銷名貴品種的育苗,如石斑魚、南美白對蝦、龍蝦、海馬、海參、海葡萄、鮑魚、東風螺等,初步形成了科研孵化、陸基育苗、海上養殖的產業發展態勢。然而,水產種質仍面臨生長性狀退化、品質下降、抗病能力差等問題,亟須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一是構建現代水產種業體系。水產種業產業化需要社會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強交叉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需以國家重大科學計劃、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為牽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央企、龍頭企業聯合構建“小核心、大網絡”水產種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一批地方特色品種遺傳育種中心。需聚焦新分子技術、基因組編輯技術,站在國際行業發展的前沿來設計種業,逐漸培育形成“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育種模式,以市場化手段推進水產種質資源保護、育種創新、品種測試、制種(擴繁)等產業發展,持續壯大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水產種業產業體系,從根本上扭轉“有種無業”局面。
二是高質量建設水產種業園區。水產種業企業需工業化思維,著力解決水產種業生產力不足問題,政府要加大資金補貼力度,支持水產種業園區開展海洋引水工程、養殖尾水處理工程、標準化養殖廠房、硬件基礎設施等“硬投入”項目,扶持地方水產園區的平臺公司做強國有資本,支持發展工廠化、智慧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相關部門在設施農用地管控、海岸帶占用、海防林(紅樹林)占用等方面出臺支持細則,制定有利于項目落地的政策。需鼓勵國內建筑、光伏、風電、化工、糧食、農業發展、開發投資、供銷合作、批發零售等央企、國企、民營企業進行跨界投資,設立專業公司投入水產種業,加速水產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需鼓勵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給予項目審核便利,從項目技術可行性、財務可行性和還款來源可靠性等方面,適度放寬評估風險等級,支持水產種業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技術賦能,推進深海漁業發展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我國深遠海可開發養殖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而當前利用率尚不足千分之一。海水養殖多集中在近海,從北向南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灣、海南等6個漁業經濟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集裝箱式循環水養殖、池塘循環水養殖、工船養殖等在水產養殖方面表現突出,桁架類網箱涌現出了全潛式、半潛式、浮式、座底式等多種類型。然而,深遠海區域開發程度較低,尤其是海南漁業經濟區(面積200萬平方公里)發展滯后。需聚焦深藍漁業、風漁融合、漁光互補、藍色種業等新業態的融合突破,推動漁業生產徹底擺脫“靠海吃海”的資源依賴路徑,轉向“科技興海”的創新驅動軌道,實現生產力質的躍升。
一是提升漁船裝備水平。需加快清理“三無”漁船,實現近海無燃油小型漁船,推廣液化天然氣(LNG)、氫、氨、醇等清潔能源動力船型,推廣箱式電源等可移動設備換裝模式。支持“造大船、闖深海”,鼓勵發展南極磷蝦捕撈船,加強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在遠洋漁業領域的應用,推進遠洋漁船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以機代人,應用生態友好、環保節能型漁船漁具和捕撈技術。支持沿海省份建設海洋漁船維修保障基地,建設國家級電動漁船和游艇研發制造基地,建設綠色漁港綜合服務區,增強燃料加注站、充(換)電等供應保障能力。
二是加強海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海洋可視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構建海上衛星通信和海洋應急通信保障網絡,推動天通衛星、新一代高通量衛星等應用,搭建海洋云服務平臺、大數據計算平臺和云安全平臺。支持企業開發基于物聯網技術、5G傳輸技術、云平臺、大數據算法等支撐的船載設施設備和移動式設備,開展海洋漁業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全生命周期數據安全管理,通過大數據預測、預警、輔助決策,促進漁業生產方式變革。推廣船載衛星通訊系統,向海上漁業從業人員實時推送海洋水文氣象觀測預報數據,包括遙感衛星、岸基雷達、潛標、錨定浮標、漂流浮標、浮標等的觀測網數據,水深、溫度、鹽度、海流、波浪、水色、透明度、海發光、海況等水文觀測項數據,以及海面能見度、云、天氣現象、海面風、海面空氣溫度、相對濕度、氣壓等氣候監測指標等。
三是大力發展工船養殖。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深度參與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重點推進大型工船養殖產業化發展。在此背景下,“海洋漁場1號”“國信1號”“深藍1號”“經海1號”“德海1號”“藍鑫號”“振漁1號”等一系列大型智能漁業養殖平臺相繼建成投用,不僅實現了技術突破與模式創新,更呈現出數量穩步增長、集群效應初顯的良好發展態勢。未來,要強化項目綜合收益,開展“新能源+漁業”項目,在深海養殖平臺搭載波浪能、太陽能、風能等發電設備及儲能裝置,實現清潔能源自給,打造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要加快關鍵技術和設備國產化,提升對海域300米以淺、500米以淺漁業生產活動的管控能力。要強化項目組織,采取工程全過程咨詢、設計采購一體化(EPC)方式,促進工程項目落地。要加快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向漁業養殖滲透,支持海上鉆井平臺、載人潛水器、航母等相關輔助技術向大型養殖工船、海上休閑漁業平臺轉化應用。
四是加快發展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一種基于海洋生態學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所需的場所,實現漁業資源科學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綜合性漁業模式。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發展海洋漁業經濟是提升中國在南海地區經濟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東西相距900公里,南北長達1800公里,島嶼面積1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地處熱帶,水溫適宜,水質優良,養分豐富,浮游生物繁多,海洋生物超過3000種,魚類1500多種,貝類700多種。漁業資源潛在捕獲量約500萬噸,可持續捕獲量200萬噸/年,其中,水深500米以淺的潛在漁獲量為6萬噸/年,海南省捕獲量不足1/6。西沙群島是捕撈金槍魚、馬鮫魚、紅魚、鰹魚、飛魚、鯊魚、石斑魚的重要漁場,也是潛水觀賞海底世界的絕佳場所。海南省規劃在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選址布局海洋牧場(養護型和休閑型)共19處,海域面積合計34平方公里。由于缺少大企業、大資金介入,海洋牧場項目進展緩慢,仍需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多方協同發力。需加快發展南海漁業,增強南海國際話語權,開展中國—東盟漁業國際合作,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利益共享。
數字賦能,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向漁業滲透,需加快推動漁業養殖模式向智能化、精準化、無人化方向演進,需加快構建漁業數字化運營生態圈,形成多元參與、供需對接、價值驅動長效運營機制,推動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低效率、高污染、粗放式向創新驅動、高效率、可持續和集約式的轉型跨越。
一是利用數字與AI技術重塑育種范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基因測序技術獲取的海量基因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快速定位與生長速度、抗病性、抗逆性等目標性狀相關的分子標記,縮短性狀改良周期。建立涵蓋魚類、貝類、藻類等物種的“數字種質資源庫”,將其形態特征、生理指標、基因序列等信息轉化為數字資產。構建“育種數字檔案”并動態更新,實現種苗生長性能、遺傳穩定性等指標的全周期追蹤,為后續育種方案優化提供數據支撐。通過AI算法對不同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預測雜交組合的優勢性狀,為跨物種雜交育種、遠緣雜交育種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二是開展養殖生產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鼓勵數字企業與漁業養殖企業聯合開展“養殖-加工-銷售”的數字化協同,縮短產業鏈條的響應時間,并通過數據追溯實現水產品從“海洋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需鼓勵企業利用云平臺,構建覆蓋苗種投放、生長監測、收獲加工等全環節的數字系統,同時整合養殖企業、物流企業、加工企業的數據資源。養殖戶通過手機APP查看網箱內魚類的生長數據,提前預判收獲時間,并將信息同步至加工企業,使其提前安排生產計劃;物流企業可根據收獲時間與數量,優化冷鏈運輸路線,減少水產品在途損耗。
三是開展網箱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鼓勵企業引入AI技術識別魚群,提高海洋捕撈精度。在海上養殖網箱推廣水下視覺技術,借助AI系統實時監測魚類的攝食行為、生長狀態,結合其生長階段、體重等數據,精準識別魚群攝食需求,實現餌料合理投喂;安裝智慧漁業系統,配備實時監測設備,包括高精度海流計、多電極鹽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湍流剪切傳感器、多參數在線智能水質檢測儀等;建設漁業養殖大數據云管理平臺,采用物聯網技術、水下無人機、水下機器人、水下攝像機、傳感器、自動投料機、自動控制水循環系統等新技術、新裝備,利用自動化設備收集養殖水體pH值、鹽度、溶氧量、濁度(透明度)、氨氮、亞硝酸鹽、鈣鎂離子和污染物等數據,提高漁業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鼓勵企業開發人工智能語言處理模型,為漁場推薦育種方案、養殖管理、健康監測、病害預警、漁業資源監測等。
四是布局海產品貿易加工園區。鼓勵企業借助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納入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的有利政策,擴大帝王蟹、鮭魚、扇貝等進口。支持企業發展南極磷蝦油、魚油、蝦青素提取等產業,發展漁業循環經濟,利用水產品加工剩余物,規模化生產有機鈣、膠原蛋白、硫酸軟骨素、海洋原創新藥、高端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中歐班列發展水產品進出口。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及微塑料粒子、放射性核輻射元素等納入水產品質量檢測范圍。加強品牌建設和管理,鼓勵企業開展國際質量認證、名牌產品認證、著名商標認證、食品質量安全認證等。利用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電商等平臺促進品牌營銷。
政策賦能,健全政策支撐體系
一是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海洋漁業漁政管理部門需建立政策聯動數字化指揮窗口,主要涉及漁業漁政、公安、應急、海洋、水利、生態環境、海事、港航、海警等部門,借助數字化手段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和行業監管能力,為漁業作業人員提供公共信息支持,切實保障生產安全、生物安全、產品質量安全。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全面加強有利于漁業高質高效、漁區宜居宜業、漁民富裕富足的制度設計。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漁業。扶持創建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研究所等創新平臺,推進實施一批海洋科技研發項目。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構建創業孵化全鏈條,建設海洋科技企業孵化器、中試基地、眾創空間。用好“海創會”“海博會”“海洋周”等平臺,加速海洋科技和重要創新示范成果轉化落地。
三是推進全產業鏈迭代升級。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發展壯大漁業全產業鏈,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水產種業出口、水產品進口為導向,推進內需中的水產品供給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做強主導產業,涵蓋海水養殖業、海洋捕撈業、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業、水產品流通業、休閑漁業等方面。做精細分產業,涵蓋海洋農林業、漁業捕撈裝備和養殖裝備制造、海洋儀器設備制造、海洋新材料制造、漁業數字交易等,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各類市場主體。
四是推進漁業綠色發展。海洋漁業綠色低碳轉型是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需加快實施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制度、漁業碳匯制度等。要圍繞海洋漁業產業鏈、供應鏈全流程綠色化,從綠色養殖、綠色捕撈、綠色倉儲加工、綠色物流、綠色漁港、綠色漁村等進行系統布局,提升水產品綠色健康品牌價值、水產品資源價值、漁文旅融合產業價值,提高產業溢出效益和產品附加值。
資本賦能,加強全產業鏈投入
多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下達專項資金用于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涵蓋漁業資源調查養護、現代漁業裝備設施、漁業基礎公共設施、海洋牧場建設、漁業綠色循環發展、國際履約能力提升等方面,支持興建了一批漁業產業園和漁港經濟區,采取以獎代補、直接補助、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項目建設,使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魚蛋白肽、海參肽、蛤蜊肽等海洋優質動物蛋白,以及蝦青素、不飽和脂肪酸等仍不能滿足國民營養需求,仍需進一步加大全產業鏈支持力度。
一是提高財政資金補助標準。依據現行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項目補助政策,每個項目補助金額不超過2500萬元,每個創建項目補助金額不超過2000萬元,政策已實施多年,補助標準過低,不足以撬動南海海域海洋牧場項目建設,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及時修訂2017年制定的《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管理細則(試行)》,按照市場建設成本,動態調整補助標準,以激發建設主體的積極性。
二是建立市場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大資本進駐深遠海漁業,鼓勵國內石油、天然氣、可燃冰開采企業、海上風電企業等設立漁業業務板塊,利用設備和技術條件,在充分評估經濟、安全、環保等因素的基礎上,全面參與海洋牧場建設和漁業捕撈作業,規劃布局深遠海養殖基地,發展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漁場,在沿海地區配套布局國家級海水魚類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為海洋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鼓勵沿海省份結合實際,鼓勵本地企業建設海洋牧場項目、海上休閑漁業項目,面向華人華僑企業和港澳臺企業出臺優惠政策,放寬資本和先進技術進入條件,參與海洋漁業資源開發。探索推進無居民海島開發,壯大海島休閑旅游度假產業。
三是創新漁業金融和保險服務。支持企業開展漁業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導向型開發(EOD)項目,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資金支持。鼓勵國有漁業企業統一融資、統一建造、統籌租賃深海養殖裝備。鼓勵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給予中長期信貸優惠,支持企業開展深海養殖裝備抵押貸款業務,支持企業開展海洋智慧旅游、智能養殖、智能船舶、海上風電智慧運維服務。支持大型民營企業參與深海養殖裝備租賃產業。大力發展涉海保險,將深海養殖裝備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上市融資和再融資。
人才賦能,建設智力支撐體系
我國漁業已從傳統的捕撈、養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延伸,形成了涵蓋漁用物資生產、養殖裝備制造、水產品加工、物流運輸、休閑漁業、漁業金融等多個領域的漁業關聯產業體系,這一體系的高效運轉,離不開大量具備專業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人才支撐。
一是培育海洋漁業創新人才。鼓勵沿海省份將海洋相關專業列入緊缺急需人才引進指導目錄,加強高等院校海洋學科專業建設,組建海洋類職業院校,推動校企合作,培養海洋漁業專業人才,擴大技能人才訂單式培養規模,開展高素質漁民實訓。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技術用于漁業從業人員教育培訓。
二是培養漁業關聯產業人才。漁業關聯產業涵蓋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水利用業、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旅游業、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涉海金融服務業、海洋地質勘查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減災服務業等,需以產業化思維全面加強人才培養和社會團體建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帶來重要戰略機遇,成為"十五五"漁業頂層制度設計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培育和發展新型漁業生產力,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需要前瞻性布局、因地制宜,并凝聚全行業、全社會力量,共同探索漁業發展新路徑、開拓新賽道,攜手推動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EB/OL].中國政府網,2025-02-24.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2/content_7005402.htm.
[2]全永波,金紀嵐.海洋新質生產力賦能海洋環境治理的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推進路徑[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4,41(06):87-95.
[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一)[J].檔案天地,2024,(08):8-11.
[4]李曉華.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支撐[J].新經濟導刊,2024,(Z1):11-16.
[5]葉芳,王國棟,石媛媛,等.中國海洋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區域差異及收斂性研究[J].海洋通報,2024,43(05):639-651.
[6]周宏春.“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產業載體[J].生態經濟,2024,40(07):13-19.
[7]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05):88-120.
[8]三沙市人民政府網.三沙,最遠有多遠[EB/OL].三沙市人民政府網,2014-02-21.
http://www.sansha.gov.cn/sansha/ssgk/201402/05ec84f652214476a35e6df2598dd8f2.shtml? ddtab=true.
[9]李英挺,孫慧,鄧韶勇.我省捕撈船隊赴三沙漁場生產作業[N].海南日報,2012-07-13.
[10]中國新聞網.海南規劃在近岸及三沙海域布局46個海洋牧場[EB/OL].百度,2019-11-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352596800266682&wfr=spider&for=pc.
[11]吳立冬.ChatGPT助推漁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展望[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24,39(02):185-192.
[12]周東凱.漁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路徑研究—以三亞漁港經濟區為例[J].河北漁業,2025,(2):10-14.
[13]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文告,2023,(05).
[14]劉芳,原峰,席丹,等.廣東省海洋經濟調查非沿海地級市涉海單位底冊初篩分析[J].海洋經濟,2017,7(06):58-64.
注:本文主要觀點發表于《河北漁業》2025年第6期,原標題《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基本內涵、發展路徑和建議措施》。本次發表部分內容作者有較大修改調整。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